藝術品是個職稱

今天看到「菜的五味雜陳」一篇圖文繪誌寫著作者老菜去了當代美術館參觀,之後又從funP看到有網友推了『KUSO的美術展覽』(之類的名字),就是介紹當代的這個展覽。看了圖片,我強烈抑制自己想要叱之以鼻的衝動。

阿mi同學說得好,『藝術家就是沒有羞恥心的活著,然後告訴自己這也沒什麼』,我覺得這也是我這個年紀想對藝術下的一個註腳。

===============

剛剛聽到某段初剪的聲音,主持人介紹著南京東路上某家豪華商務會館的門口擺放著的一件「藝術品」,主持人採訪的設計總監說出擺放這件「藝術品」的構想是想讓都市裡的人們可以隨時猶如置身「美術館」的藝術氣氛中。


聽完這句話,我那反骨的性子又想「叱之以鼻」一下…,因為那位「藝術總監」的構想,就好比很多文案、論文的提案內容一樣,是一種空泛的構想,也許可以稱為「理想」比較好聽。

================


剛剛提到的那件作品,可有來頭,是楊英風大師的雕刻作品,價值八位數。不過藝術品用貨幣單位來定位,就是很世俗的單位,因為大家都對「錢」比較有概念,好比新聞喜歡使用「營養午餐」當單位。

想到當代藝術展裡的KUSO藝術品,好像不管怎麼展,大家都叫好。


================


真的有街上的民眾因為看到楊英風大師的作品,就『哇,好像沐浴在藝術裡喔』的感覺?還是把『價格』貼在雕刻作品上會讓人有『哇,超貴、超藝術的啦』的感覺?


如果以貨幣當成評斷藝術的單位,那麼當代藝術裡的藝術品,不知道算不算藝術品??


如果不把價格貼出來示人,那對於路過的民眾來說,雕刻跟沒雕刻的木頭,都跟藝術毫無關係。


因為『你說那是藝術品』,所以『他是藝術品』,因為『放在美術館中』,所以『他是藝術品』。


想起大學的展覽,不管是平面、立體、裝置,展出的時候大家佇足欣賞評比,結束時躺成一堆,大家視如災難。是因為那堆東西不處於『對的時間、對的空間』,因此被看待的眼光有了如此巨大的差異,又或者時間與空間本來就是被賦予,所以改變了該時間、空間裡的人們改變了他們看待事物的眼光;還是物件本身並不具任何意義?


如果當代藝術展裡的物件該被大肆褒揚,我就不認為只有「該段時間」被褒揚,而後只能被列入「藝術家輝煌生平」裡,我覺得很不平衡,或許我只是庸人自擾想追求「不變的永恆」這種貪婪的妄想。


如果藝術品走出專屬的時間、空間,也能被欣賞、被讚揚,這是有可能的嗎?走出專屬的舞台,就好像藝人不化妝出門,高官沒了特權走在路上,皆與一般人無異,不是嗎?





所以,「藝術品」是個『職稱』。

 





短短閃過一念的思緒,草草我的結論。







======愛樂電台的標語:今天的流行,明天的經典。

留言